中国传统花艺之美
中国传统插花讲究哲学,注意什么?
1、崇尚自然,高于自然
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是伴随着中国传统的哲学而发展的,传统哲学在得以自身发展的同时,给予插花艺术以新的指导思想,从而使插花艺术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
2、讲求意境,寓意于花
中国传统插花讲究诗情画意,注重意境创作,不仅注重花材形体美和色彩美,更讲究以花传情,以花达意,形神兼备,即追求插花作品内涵和富于诗情画意的意境美。利用花材的属性、谐音、品格或形态来达到借物寓意、寓情于景、以形传神、使人遐想、耐人寻味的效果,以有限的形象引发欣赏者无限的想象。
如百合寓意百年好合、万事如意;桃花预示好运将至;石榴、慈姑代表子孙满堂、后代繁荣,这些是以花木形象谐音寓意,而梅花傲雪凌霜,象征不畏严寒、坚忍不拔的精神;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表示纯洁无邪则是以花木生长习性寓意等,可以说意境是东方式插花艺术最高的形式美。
正如明代袁宏道《瓶史》中概述:“呈于象,感于目,会于心,而口不能言,口能言之而意又不解,划然示我意象之表也。”
中国地方花艺特点?
中国插花线条简洁,通过线条的直、曲、刚、柔体现其含蓄之美,并且讲究色彩淡雅、虚实结合。枝条疏密横斜,俯仰高下,使用花材数量少,但精致考究。中国古代的插花形式有瓶插、筒插、篮插等。现代插花的形式及器皿非常广泛,除了保留古代插花形式外,还有盆艺插花、抽象插花等。
中国传统的插花的现实意义是什么?
插花是中国的古老传统文化之一,在没有像我们这么物质丰富的以前,插花不仅是一门课程,也是生活***的方式之一。插花要讲究美感、色彩搭配、高低搭配、品种搭配等等,这是一件很文雅的事情。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并强调美感,万物花草皆有灵性,常常会把情感寄托于花草。
我们还对这些花草寄寓许多吉祥的意思~
比如说:
如玉兰、海棠、牡丹组合一起,名为“玉堂富贵”;松、竹、梅,名为“岁寒三友”;梅、兰、竹、菊为“四君子”,现实意义就是陶冶情操,对生活充满向往和热爱。
中国传统插花按创造类型分为四大类型:写景花、理念花、心象花、造型花。
写景花起源于唐代而盛行于明末清初。受到盆景的影响,人们将盆、盘当作大地,在其中插花创作,表现大自然中的景色。
理念花盛于宋、明两代。由于宋代“理学”兴起,强调哲理、***。内容重于形式,有次序、有规矩,是为用插花作品来喻示社会***道德。
心象花盛行于元代、清初,文人插花大多是心象花,以表达作者主观意念为主。多选用富有象征意义或神韵的花材。
造型花流行于清代。以创作完美比例造型的作品为目的,正是老子所说“造无可名之形”的艺术极致。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现代人也越来越重视到精神的培养,自然而然,花卉在生活中表现的越来越重要,插花也有了更多的 寓意, 插花就像人生,用自己喜欢的颜色,喜欢的布局,喜欢的花朵,来传递自己的心声。
把插花当做我们的生活,只有热爱生活才能 插出最美丽的花。
中国人最喜欢的插花结构?
中国插花深受儒家、道教、佛教思想及封建***道德的影响,形成了中国人 特有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,认为万物有灵性,主张“天人合一”,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更是有灵性、有情感之物,所以中国人历代都有寄情花木之风,赋予各种花木许多象征性和寓意,被人格化和神化,借花明志,寄托情思,舒展情趣。
在传统插花中,各种植物材料不单纯是插花造型的素材与表现形式美的主要物质,而是构思作品传情的语言和工具,是创造和表现意境美的重要要素。
因此自古以来,插花以凡材必有意、意必吉祥为创作的中心与主题,以追求枝情花韵之美,突出花品花格的表现为最高艺术境界。
实则中国插花本身是极为完整的一项“方位”艺术。“方”就是方向,“位”就是位置;方讲究花枝间的“天道”发展的情形,“位”讲求花枝盘踞“地大地上有九个重要的立足点,正中点叫“极点”,是大地核心,也是一切艺术造型及生命的母点,与天心相映。
以“极点”为中心,横竖画一十字,横线古称“中绳线”,竖线古称“子午线”,子午线与中绳线构成了西北、东北、东南、西南“四陲”、A、B、C、D四点正分布在四陲的核心,古称“地陲”或“天柱”,又称“四隅点”,其古名称“屋漏”“宦”“窔”“奥”,是绘画、建筑、围棋、兵法、艺术等常用的据点,至于A’、B’、C’、D’,称为“四正点”,重要性略逊于前者,也是插花最重要的立足点。道”的情形。
鉴赏插花艺术?
中国古代对插花艺术的鉴赏独具特色,别有风趣。
概括起来有三大特点:其一是讲究排场及整体环境的协调统一;其二是追求多层次的美。上面概括的是历代插花作品鉴赏共有的特点,但各朝代又有其独自的审美情趣。隋唐时期的插花,讲究在容器下置以精美的几座、几架,并在作品背后悬挂名人字画,形成花画合一的“图花”特色,其风格或清新高雅,或富丽华贵。欣赏时边饮美酒,边听音乐,还不是即兴咏诗、鼓曲,融插花、生活与***于一体,达到多层次、多趣味的美的享受。这种鉴赏方式称为“酒赏”。唐代诗人、插花艺术家罗虬所著的《花九锡》中记载:“重顶帷(障风)、金剪刀(剪折)、甘泉(浸)、玉缸(贮)、雕文台座(安置)、书画、翻曲、美醑(赏)、新诗(咏)”,简要地描述了当时插作牡丹的程序过程、陈设摆放及鉴赏情况。到五代时期,则由“酒赏”发展成“香赏”,即把对插花作品的欣赏与焚香结合在一起。南唐进士韩熙载在《五宜说》中写道:“对花焚香,有风味相和,其妙不可言者:木樨宜龙脑,酴糜宜沉水,兰宜四绝,含笑宜麝,纲葡宜檀。”要求插作不同花材时选用不同香料焚燃,形成花香相和的“香花”风格。这种鉴赏方式称为“香赏”,注重追求嗅觉之美。到明朝时,对插花的审美要求更高一层,将插花与品茗相结合,谓之“茗赏”。这与前代大异其趣,它注重品味,赏花花品兼得两者清香幽美之情趣和韵味;认为“酒赏”、“香赏”均不如“茗赏”高雅。正如袁宏道在《瓶吏》中所言:“昔韩熙载谓木樨宜龙脑、酴糜宜沉水……此无异笋中夹肉,官庖排当所为,非雅士事也。”又云“茗赏者上也,香赏者次也,酒赏者下也。”综上所述,无论是“酒赏”、“香赏”还是“茗赏”,都说明了中国古代对插花艺术鉴赏独具特色,也十分文明、高雅。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hooptakes-1.com/post/4182.html发布于 08-16